北青网首页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时尚 | 财经 | 青年 | 军事 | 社会 | 旅游 |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sjs05:乐知
上一版  下一版
  
sjs05:乐知
 
上一版  下一版
电子版首页 > 第sjs05版:乐知

2017“人文之光”社会科学知识竞赛系列专栏

当大运河遇上西山永定河

2017年09月07日 星期四 社区报
图片来源/豆瓣 摄/空错

    为普及大运河知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北京青年报社于2017年8月8日至9月17日举办第三届“人文之光”社会科学知识竞赛。配合活动开展,积极营造全市上下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良好氛围,市社科联与本报开辟专栏,推出七期有关大运河知识的连载,以飨读者。

    引永定河水入大运河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讲究“依山傍水”。作为京西屏障的西山自古便是北京城市建设中的“靠山”,是北京城皇家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位于京城东南的京杭大运河曾是连通古代中国南北重要的漕运通道,是元明清三代维系北京城市交通运输的“水脉”。元代以来,在对大运河的开发和建设过程中,象征开放和交流的大运河文化与京城原生的西山永定河文化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

    西山永定河与大运河的交汇可以追溯到元朝。据大运河历史专家蔡蕃介绍,元代水利学家郭守敬为将大运河通航至大都城内,曾利用三国时期在西山永定河上开凿的车箱渠引永定河水汇入大运河通州河段。这条引水渠对沿岸的农田灌溉和运输西山砍伐的树木都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后来永定河泥沙含量增大,为防止下游泛滥,郭守敬最终回填了这条引水渠。蔡蕃介绍,当年郭守敬引永定河水的山口就是今天石景山区首钢公司内的“地形缺口”。

    大运河文化和西山文化紧密融合

    明清两朝,京杭大运河的通航北起点已回到通州,但大运河与京城西山永定河的交融却并未因此而中断。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当属今天颐和园内的昆明湖。

    昆明湖的前身为元代的瓮山泊。郭守敬在引白浮泉水入大都时,曾将瓮山泊作为大都城上游重要的蓄水池。清代乾隆帝兴建清漪园时,重新凿深并开拓了瓮山泊的面积,将自己南巡时看到的大运河沿岸的江南园林景观大量仿建于湖边。为效仿汉武帝在长安开凿昆明池操演水战的典故,乾隆帝给新建的瓮山泊起了现在的名字——昆明湖。对此,蔡蕃说:“用沿大运河南巡时见到的风景仿建曾为大运河供水的蓄水湖,乾隆帝的此举既是历史的巧合,也客观说明清代时大运河文化已与西山文化紧密融合在了一起。”

    西山文化融合了大运河带来的开放交流

    此外,郭守敬在西山引水兴修通惠河时曾在河道上设立有二十四道水闸调节水位。这其中的第一闸就是位于今天西山脚下的海淀区五塔寺与万寿寺之间的广源闸。广源闸是曾被用作京西漕运路线上的重要水闸。清代的乾隆帝和慈禧太后在赴颐和园时,都保留了在广源闸旁万寿寺行宫下榻并换船自水路前往颐和园的习惯。2013年,广源闸作为大运河北京段的一部分,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中。

    蔡蕃说,在连接了中国南北方漕运交通的同时,京杭大运河也同样是一条连接了运河两岸历史与文化的纽带。西山承载的北京文化融合了大运河带来的开放交流,让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在保留了传统的同时,兼容并蓄地吸收了来自大运河沿岸的多种地方文化,最终成就了北京城文化的辉煌。

    专家简介:

    蔡蕃,中国水利史专家研究员,大运河历史专家,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曾任《中国水利史典》副主编,著有《元代的通惠河》、《什刹海水域的功能演变、影响力及与北京文化的关系》等运河方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