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网首页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时尚 | 财经 | 青年 | 军事 | 社会 | 旅游 |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dx04:面孔
上一版  下一版
  
dx04:面孔
 
上一版  下一版
电子版首页 > 第dx04版:面孔
下一篇

跨越11年 一份档案 两次决定

他让一个陌生人重获新生

2019年01月10日 星期四 社区报

    每个人对缘分都有着自己的思考,有人信前世今生,也有人信现世因果。去年12月,大兴区长子营学校小学部的宋宁老师就因为自己在11年前建立的一份档案救了一位白血病患者,宋老师说:“这都是缘分。”

    据宋老师回忆,去年6月在上课时接到了一个来自中华骨髓库的电话,称自己的造血干细胞与一位白血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询问是否愿意捐献。“人总是会对未知的事物产生恐惧,”宋宁直言,“但是如果不去做,病人就危险了。”宋老师的妻子告诉记者,自己开始十分抵触这件事,毕竟宋宁是家里的支柱,万一出了意外家就塌了,但是想到人命关天,还是支持了捐献。在征得妻子同意后,宋老师积极配合完成了进一步的高级配型并于去年12月14日成功完成捐献。宋宁告诉记者,捐献手术采取外周血循环的方式进行,过程并不可怕,就像平时输液一样,几乎没有痛感。

    那份满载“爱与希望”的血液就这样将宋宁与患者紧紧地连在了一起。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患者与宋老师并不知道对方的身份信息,术后宋老师只收到一封来自患者的感谢信:“恩人,由于各种原因,我们暂不能相知相识,但您我的心早已相印,血已相通……”在之后的日子里,宋老师的故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然而他的父母却毫不知情。“主要是怕老人担心,想等身体恢复了再告诉他们。”宋老师接受记者采访时已是术后第5天,身体状态基本恢复。

    宋宁与中华骨髓库的“缘分”源于2007年的一次献血。献血结束后,医生询问愿不愿意加入中华骨髓库,将来有机会可以拯救白血病患者。宋老师回忆说:“上高中时特别要好的朋友被确诊为急性白血病,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随即就签署了同意书并留下了联系方式。”没想到11年过去了,当年种下的“善因”竟然结成了“善果”。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就是一种缘分吧。”

    在被问及感受时,宋宁说:“感触最深的还是生命的脆弱,特别是看到那么多懂事的孩子被白血病折磨得面无血色,那种触动是难以言表的。”他告诉记者,自己是2000年以来全市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第330例,全国第7870例,而中国的白血病患者远不止这些。

    到记者发稿时,宋老师已经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他现在有一个愿望,想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更多的人,捐献造血干细胞并不可怕,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中华骨髓库中来。他说:“虽然造血干细胞成功配型的比例只有十万分之一,但中国有十几亿人口,如果有一半的人愿意参与捐献,那就会有更多的白血病患者有机会重获新生。”说这话时,宋老师的眼神既激动又充满希望。

    文并摄/实习记者 张子凡

    部分图片宋宁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