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网首页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时尚 | 财经 | 青年 | 军事 | 社会 | 旅游 |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cy04:动态
上一版  下一版
  
cy04:动态
 
上一版  下一版
电子版首页 > 第cy04版:动态
上一篇  下一篇

古都文化建设为我寻到乡愁

2019年05月16日 星期四 社区报

    为深入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普及人文社科知识,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联合北京青年报社于4月25日至5月17日举办“2019·人文之光”社会科学知识竞赛。本届社科知识竞赛主题为“共建文明实践中心 欢庆祖国七十华诞”。配合活动开展,主办方开辟专栏,将陆续推出社科专家撰写的科普文章,与读者共享。

    北京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有着三千多年建城史,是辽、金、元、明、清五朝古都。民族融合,南北交汇,形成的文化也是兼容并蓄、独具特色,具有丰富的内涵。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乡愁,则是文脉的继承和延亘,是精神的牵挂与依归。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可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有着八百多年建都史的北京城,在依托于历史文化名城和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这“一城三带”的地缘基础上,形成了包括语言、艺术、建筑、园林、饮食、京剧、曲艺、民俗等多方面的北京乡土文化。

    对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在建设“一城三带”、打造首都文化上取得的突出成绩,我作为居住在什刹海旁的北京土著,可谓尽收眼中,感触尤深。为改善平房居民的居住条件,保护古都风貌,政府分期分批对胡同里的老旧危房进行了修缮和翻建,使用传统材料和工艺,保持了原貌和胡同肌理;修缮、复建了古庙、古迹和古桥,展现出前海景观;对街巷里开墙打洞的商铺进行整治,规范了景区的牌匾内容和风格;打通了环湖步道,将西海建成了美丽的城市湿地公园,形成了既有城市原有地貌风光,又有历史文脉,既有时代元素,又有古韵风情的新景观。一汪碧水的什刹海,水清岸绿,鸟语花香,无论是居民还是游客,或散步,或游览,远观钟鼓楼,近看河边柳,泛舟三海上,银锭可观山,感受到的是安乐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古都风情。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根与魂。北京是国际化大都市,但优秀传统文化绝不能遗失。独具北京地方特色的评书、相声、快板、京韵大鼓、单弦、小曲儿,一直是北京人的最爱,京腔京韵的旋律流淌在北京的胡同小巷,被人们津津乐道,这是北京的乡音,浓郁的北京味道。丰富的文化生活也越来越成为人们的热切愿望。十八大以来,北京的文化建设如火如荼,更上一层楼。地安门雁翅楼的中国书店长期举办京味讲座,讲四合院、老民俗、名胜古迹,老老少少,座无虚席;西城文化馆剧场的鼓曲演出精彩纷呈,观众踊跃;旧鼓楼社区的小剧场评书、相声、小曲儿连轴演,吸引了四方游客和周围老街坊,为传播京味文化不遗余力。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能够陶冶情操,启迪心智,这特色的北京文化,能让人强烈感受到北京人包容大度,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如今,古都“一城三带”的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非凡成绩。展望未来,我们还有很多需要继续努力的地方。例如在平房院落翻建中保持其北京的传统风格;对老北京名号在商用中的管理;传统民俗工艺的深入发掘和保护;如何让这些优秀的技艺能够活态传承,发扬光大,为北京文化添光添彩等等,这既需要从业者自身的坚守与努力,也需要管理者的关注与支持。

    作为一名北京人,我爱北京,爱家乡,爱她的胡同门墩四合院,爱她的评书大鼓小曲单弦。在我眼中,建设“一城三带”,保护北京城的历史文化就是在留住每一个北京人心中的古都乡愁。

    文/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