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网首页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时尚 | 财经 | 青年 | 军事 | 社会 | 旅游 |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sjs08:面孔
上一版
sjs08:面孔
 
上一版
电子版首页 > 第sjs08版:面孔

记北京九中新疆部主任、全国教育系统先进个人师德光

新疆孩子在北京的师爸爸

2019年09月19日 星期四 社区报

    今年46岁的师德光,在教育领域里颇不简单:他是中共党员,担任北京市第九中学新疆部主任,曾多次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个人、首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亦曾获得首都劳动奖章。

    2010年8月,北京市第九中学正式迎来第一批内地新疆高中班(简称内高班)学生,并于同年成立新疆部。9年来,在师德光的管理下,新疆部的工作井井有条,并屡创佳绩。9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献,让他成为了新疆部孩子们心中当之无愧的北京“师爸爸”。

    9年 34次往返新疆与北京

    内高班工作繁重,师德光一直一丝不苟、身体力行,9年间,他34次往返新疆与北京,有时在火车上就要度过3天3夜。“来京我去接,回家我去送,这都成习惯了。最多的时候一年要跑4次。6月9日高考结束把高三学生送回去,7月中旬放暑假再把高一高二的孩子送回去,8月20日之前还得把新高三的学生接回来,最后8月底把高一高二的学生接回来。孩子见到我高兴,我自己去一趟也踏实。”师德光真诚地说。

    2010年,北京九中开始承办内地新疆高中班,学制4年,比普通的高中多了1年预科。在这1年的预科中,新疆的学生们要重点补习初中的汉语、英语和数、理、化课程,以达到初中毕业水平。“当初,听说我成为新疆班建设的开拓成员时,第一个反应是吃惊。那时,我没去过新疆,只觉得那是个特别遥远的地方。”师德光回忆道。

    2010年8月26日,师德光第一次踏上去新疆的旅途。当看到将到北京求学的孩子们时,点名成了师德光面对的第一个挑战。每个孩子的名字都长达十几个字,加上孩子们的汉语不是很流畅,把这群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第一次坐火车的孩子们带到北京就得动脑筋了。师德光在每个孩子身上贴了个三角形的胶贴,作为统一标识。他将厕所的推拉门怎么用、火车上的热水怎么接……每个细节都告诉了孩子们。60多个小时后,火车抵达北京,师德光如释重负。

    然而,这个如释重负是短暂的,真正的挑战还在等着他。最简单不过的吃饭也成了难题。孩子们第一次来到陌生环境,面对学校为他们精心准备的清真食物,怯生生地充满戒备、不敢进食。师德光灵机一动,让从当地请来的厨师把食物一一递到学生手上。“前四年真的很艰难,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师德光不无感慨地说道。

    深入家访 给学生第二故乡

    由于新疆班学生民族成分多,南北疆经济发展的差异,城市与农村的差别显著。师德光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便更好地推进内高班的教育教学工作,充当好民族基础教育的桥梁。每次迎来送往时,师德光还给自己安排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家访。为此他踏遍了新疆大部分地区,甚至是许多远郊县和牧区。

    在地域广袤的新疆,家访可不是件容易事儿。为此,师德光采取集中突破的原则。第一年,他走遍了喀什地区40多位学生的家。家访一方面是为了让家长们看看孩子们在北京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身临其境地感受学生的生活环境,能进行更加针对性地培养。家访时,师德光会和同事们包上一辆车,拖上行李,走到哪儿住到哪儿。

    他坚持不断深入地了解两地的文化差异、生活习惯,让学生们在内高班的生活环境逐步优化,使得内高班成为了学生们心中的“第二故乡”,慢慢帮助学生克服想家,安心学习。师德光还发起了内地生与新疆生的牵手活动:2名内地班学生与1名新疆学生结成对子,平时可自由组织交流活动。于是,校园不再是新疆孩子们放假时的唯一消遣,博物馆、公园、电影院都渐渐多了他们的身影。

    师德光安排新疆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升国旗、护国旗活动;组织新疆部开展以 “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等活动;组织每年不少于4次的外出参观与社会实践,让新疆学生更多地了解内地,增进对内地的感情。

    为了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学校特意把教官请进了校园,练军姿、走方阵,时间观念、纪律意识也慢慢有了模样。师德光还鼓励新疆班学生全面参与学校的学生会、志愿者协会、学代会等学生组织,在学校自主德育体系中发挥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展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学生风采。

    学生哭着叫了声“师爸爸”

    2014年,九中的“新疆班”要送走第一批80多位毕业生,面对即将的离别,毕业生热莎来提突然一把抱住了师德光,哭着喊了一声“师爸爸!”从新疆各地到北京,最近的也有两千多公里,远的达四五千公里。但是北京九中新疆“内高班”的孩子们并不孤单,因为在北京,他们有另一个家,有位“师爸爸”。师德光说:“那个拥抱让我特激动,被新疆孩子亲切地称为师爸爸,让我自豪的同时,也更加感到责任重大。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做的一切都值了。”

    “师爸爸”这个称呼背后包含着多少耐心与呵护。来北京后不久,新疆孩子们就遇上了盛大节日“古尔邦节”,这是他们第一次在异地他乡过节,师德光自然不能含糊。先是全班征求意见,确定了节日食谱:烤羊腿、大盘鸡、羊排……全是节日的最高配置。为了让节日更有气氛,他还和同事们在宿舍、食堂忙活了半天,拉彩带、贴窗花……“一下午爬上爬下,真是累得够呛。但当看到好多学生一进食堂就哭了,连声说‘谢谢老师!这儿比在家里过节还要有氛围’,所有的辛苦就飞到九霄云外了。”

    孩子在外,最容易生病。在最初几年,师德光随叫随到:半夜把患阑尾炎的同学送去医院、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四处奔走求医……他的爱心和耐心一点点地消除着那些戒心和质疑,渐渐地,他赢得了学生的信赖。他也成了千里之外的新疆家长们最值得托付的人。

    舍小家 助力学生圆梦

    师德光常对新疆部的老师说:“这群孩子带着造福家乡、改变命运的梦想,千里迢迢地从新疆赶来,我们要竭尽全力帮助他们实现梦想。”他用超乎常人的细心与耐心,不辞辛劳地照顾着学生的方方面面。他每天早上7点前到校,监督学生整理宿舍卫生、吃早餐。每天晚上,看学生们用完晚餐后才离校;周一到周六为上课时间,周日要组织学生活动、生活采购……这几乎是师德光9年里雷打不动的作息时间。“别的老师都是盼着放假,但我们新疆部的老师最不希望放假,因为放假得组织活动,责任更大。”他的同事教师张俊莲坦言:“刚到这儿的第一年,觉得24小时不得闲的工作根本不是人干的。但能坚持下来,就是因为师老师。”

    说到亲人,师德光语气中难掩愧疚,“我开车3个小时就能回趟老家,但是休息日从没回去过。唯一一次回老家过年,还是除夕晚上8时到家,大年初一下午就赶了回来。”自从九中开办了新疆班,他就全身心扑在学校里。父亲瘫痪在床,他不能亲自照顾和陪伴;母亲临终前,他没能赶到医院,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师德光觉得对不起的还有女儿,他对女儿说:“爸爸没有时间陪你,但还有妈妈陪你。你缺少了爸爸的陪伴,但爸爸陪伴了新疆班更多的哥哥、姐姐。”

    师德光说:“我爱我的家庭与亲人,但我的身上同时肩负着300多个孩子的梦想,这让我时刻不能忘掉这个重托!”正是这样的他,成为当之无愧的西域之梦的守护者,是新疆部的孩子们念念不忘的“师爸爸”。

    文/石景山区文明办

    供图/师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