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网首页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时尚 | 财经 | 青年 | 军事 | 社会 | 旅游 |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sjs04:面孔
上一版  下一版
  
sjs04:面孔
 
上一版  下一版
电子版首页 > 第sjs04版:面孔

治沙17年 造绿20万亩

退休军分区司令员 北京榜样月榜人物李德海

2020年09月03日 星期四 社区报

    李德海1960年9月出生,1978年3月入伍,石景山区军休八所军休干部。任阿拉善军分区司令员期间,李德海主导制定了《阿拉善军分区生态建设五年规划》,带领部队坚持在阿拉善治沙多年。退休回到北京后,他仍不忘将沙漠变绿洲,与其他几位战友组成“治沙组合”,推动由32家上市公司加盟的阿拉善生态基金会投入生态建设。至今他治沙17年,打造出20余万亩绿色屏障。在浩瀚的大漠戈壁奏响了一曲曲军民融合、治沙植绿的时代新乐章。

    距北京1200公里的内蒙古阿拉善盟位居祖国西北边陲,乌兰布和、巴丹吉林、腾格里三大沙漠在此交汇,是我国沙尘暴主要发源地之一。“天上不过鸟,沙石随风跑,四季一个色,人烟无处找”,是对这里自然地理环境的真实写照。荒凉沙漠,漫天黄沙、气候恶劣、缺水……如果再赶上沙尘暴,那真是黄沙蔽日,白昼如同黑夜。这一切使得大多数人对沙漠避之不及,但是李德海和他的战友们却不惧“平沙莽莽黄入天”,毅然投身于阿拉善治沙的工作中,李德海被人们称为“治沙司令”。

    汗水浇灌沙漠绿植

    2016年,退休后的李德海放弃在北京的安逸生活,决定继续投入到阿拉善治沙植绿。“你在职时,已治沙12年,现在居住在北京就应该享受一下优越的生活了。”有人对李德海说。“12年的艰苦治沙,多少汗水挥洒在阿拉善荒漠,多少次梦回阿拉善,那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我不会因为退休而放弃治沙。治沙让北京的沙尘暴少了,咱们也受益了。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与治沙大军一同继续播绿治沙。”

    家人看到李德海坚毅的目光,选择和他一起治沙。每年他和妻子都在阿拉善住上大半年,呵护这片绿色。当年女儿女婿的蜜月之旅就有阿拉善这一站,同是军人的两位年轻人,看到成片的梭梭、花棒、柠条等沙生植物整齐地排列在公路两侧,与远处的漫漫黄沙形成鲜明对比,对父亲和治沙人充满敬佩。二人合力在“青年世纪林”种下了生命力顽强的花棒。

    李德海6岁的小外孙今年也去了阿拉善,在那里孩子知道了水的宝贵。面对一盆水,他会像解放军叔叔那样先洗脸,再洗脚,然后再用这盆水浇屋外的植物。他还认真地说:“回到北京我还要告诉小朋友们节约用水。”李德海开心地说:“一盆水让人的脸干净了,心灵净化了,植物成长了,让小朋友知道了水的宝贵。播绿治沙这个接力棒,要一茬一茬接下去,让绿色在阿拉善大地不断延伸铺展,让沙漠变绿洲。”

    李德海退休后每年春天来阿拉善种树,夏天呵护它们成长,秋天总结经验,让树木的成活率更高。冬天,在北京陪伴亲人时,主要的话题仍然是让沙漠披绿。李德海深情地说:“我对阿拉善这片土地有着深深的感情。染绿沙漠是个长期的工程,看着自己的努力年年有可喜变化,更加憧憬阿拉善美好的未来,退休了也会继续将汗水挥洒在阿拉善。”

    归田不解甲 整装再出发

    每到植树造林季节,阿拉善军分区第十任司令员李德海扛铁锹、背树苗,置身漫漫沙海中埋头种树。和他同行的有阿拉善军分区第七任司令员李旦生、第八任司令员张新华和曾任内蒙古军区司令员的黄高成,组成了“治沙组合”。他们不管是在职期间还是卸任退休后,都同官兵们投入到“绿化大沙漠、遏制沙尘暴”的生态保卫战中,在沙漠边缘筑起一道道绿色阻沙屏障。

    多年的治沙经验让李德海练就了一身绝活,当树坑挖到50厘米,沙土还干干的,就不能再种树了,树种下去是成活不了的。新苗难活,“治沙组合”就进驻沙漠、反复试验,总结出了“容器植树法”“滴灌催生法”“方格固沙法”“前挡后拉法”等12种沙漠植树绝招,大大提高了成活率。沙漠缺水,他就带领志愿者掘沙钻井,当涓涓清泉流向树苗,人们激动不已。

    李德海知道治沙植绿绝不是三年五年的事。退休后,他作为阿拉善生态基金会副会长,积极协调,与驻地党委政府每年组织召开生态对话会,走访调动发改、林业、水务、气象等部门,为阿拉善生态建设出谋划策、解决难题。资金不足,他就与深交所发起倡议,促成32家上市公司成立了阿拉善生态基金会,将募集的公益资金服务于生态建设。

    退休近五年来,他帮助阿拉善生态基金会先后建成了“中国上市公司生态林” “‘八一’同学生态林” “深圳通信卫星林” “边防军民生态林”等多个共建基地。他的治沙植绿行动影响和带动社会各界纷纷参与其中,探索出了一条“军民融合、军企联合、资源整合、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治沙植绿之路。植被覆盖率由不足1%上升到70%,牢牢锁住了沙漠东移的脚步,也对遏制土地沙漠化起到了明显作用。“种一棵树、绿一块地、固一方沙、净一片天”。茫茫沙海中,李德海和其他司令员种树的身影感动着无数人,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治沙队伍。来此的金融界精英们称阿拉善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他们在这里得到了历练,也陶冶了情操。他们的加入也给战士们带来了新知识、新理念。

    几年来,先后有26万军民投入到阿拉善植树会战中,在腾格里沙漠东缘逐年建成了宽4000米、长30000米的绿色长廊,蔚为壮观。

    李德海告诉记者,他初来阿拉善时,频发的沙尘暴天气是他对这里的第一印象。沙尘暴让天是黄色的,乱石随狂风满地走。小楼没几栋,小树没几棵,生活环境很艰苦。种树!只有种树才能改变生态环境。在大沙漠里种树,绝对不是轻松活儿,要有毅力和信念。

    关爱战士 手足情深

    李德海在家中排行老大,自小他就很关爱弟弟、妹妹,总是抢着干家中的累活儿。作为司令员他把对弟弟、妹妹的手足情,也投入给官兵。他到阿拉善军分区最偏远、最艰苦的边防连时,注意到有条巡逻路全是戈壁荒漠,白天最高气温接近40摄氏度,地表温度则更高。走在这样的路上,官兵穿的胶鞋被烫得发出刺鼻的气味,灼热让脚底很是难受。刚走出5公里,李德海的脚上就出了3个水泡。当晚,他写了《夏季戈壁巡逻应有专用鞋》,文中指出现有胶鞋鞋底薄,不适合戈壁巡逻使用,并申请研发抗热透气的专用鞋、配发能隔热的鞋垫。

    身为司令员的李德海在哨所帮厨时,发现由于没有保鲜库,储藏室里从300多公里外运来的新鲜蔬菜,两天后就蔫了。李德海集思广益为哨所的菜窖选择了最佳地点,边防哨所官兵吃上新鲜蔬菜有了保障。

    有条巡逻路都是搓板路,汽车颠簸得很厉害,几个小时下来,李德海的腰部受伤。修路!路基升高,路面压实,平坦坚固的沙土路修好了,路的两侧还种着绿植。放眼望去,有人感叹:“这条路好美啊!”更重要的是这条路修好后,再无官兵受伤。李德海对边防官兵的关爱冲淡了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官兵们对自己所担负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油然而生。

    说到17年的阿拉善治沙育林之路,李德海颇有感慨地对记者说:“我在第一故乡——出生地山东生活了17年,在阿拉善治沙到现在也是17年了,阿拉善是我的第二故乡。阿拉善虽然艰苦,但不是谁都有机会去艰苦的地方锻炼成长的。在那里只要种活第一棵树,就会再去种第二棵树。阿拉善是让人如钢似铁、脚步永远向前的地方,第二故乡让我的人生多姿多彩!”

    2016年,阿拉善生态基金会荣膺“中欧十佳绿荫基金会”大奖,2017年又获“全球影响力投资创新典范”奖。2016年,李德海被国家教育部人文基金会评为“感动边疆年度人物”;2019年被内蒙古自治区评为“感动内蒙古人物”;2020年8月被评为北京榜样月榜人物。

    文/记者 李畅 供图/李德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