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网首页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时尚 | 财经 | 青年 | 军事 | 社会 | 旅游 |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dx07:面孔
上一版  下一版
  
dx07:面孔
 
上一版  下一版
电子版首页 > 第dx07版:面孔

追忆峥嵘岁月 致敬最可爱的人

抗美援朝老兵李茂廷的家国情

2020年11月19日 星期四 社区报

    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并肩战斗,谱写了保家卫国的壮丽诗篇。在异国的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不畏牺牲、不辱使命,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同时也让世界人民真正感受到了中国人民是不好惹的。透过抗美援朝老兵的记忆,带领我们感知那段炮火纷飞的年代。

    今年86岁的李茂廷是抗美援朝老兵,1951年底参军入伍,随后入朝参与作战,直到1957年回国,其间参与大大小小战斗几十场,辗转中和、黄州、新目、沙元、黑桥等十几个地方。

    在李茂廷的记忆里,6年多战争生活,有太多难以磨灭的场景:飞机轰炸过满目疮痍的土地、炮火连天的战场、耳边呼啸而过的子弹和瞬间就残缺的身体……

    半块砖头的决心

    1951年底,礼贤乡(现礼贤镇)正在征兵,听到消息的李茂廷,第一时间跑到了征兵现场,毅然决然地想要去参军。“我当时就想好了,我即便死,也要死在朝鲜战场上。”李茂廷回忆说。

    幼年的李茂廷十分不幸,刚出生3个月,母亲离世,一年后,父亲也因病去世,从小由姨妈抚养长大。因生活条件有限,17岁的李茂廷,又瘦又小。当时征兵要求,上战场的士兵体重必须在100斤以上,好巧不巧,李茂廷99斤,距离最低标准还差1斤,根据要求,他是不能踏上朝鲜战场的。但在体能测试现场,李茂廷展现超出常人的素质。

    李茂廷记得,当时体能测试就是绕着操场跑圈。一连跑了十几圈之后,李茂廷看见身边的人逐渐都不行了,有的大口喘着粗气,有的瘫软在地上,站不起来了,只有他依然活蹦乱跳。现场的负责人一眼就看中了他。

    “你叫什么名字?”

    “李茂廷。”

    “今年多大了?”

    “17。”

    “想上战场吗?”

    “我想去,我不怕死,可是刚刚他们和我说,我体重不达标,差1斤……”

    “你先不要动,在这等着我,等我测试完下一批,我带你再去称一称。”

    负责人的一句话重燃了李茂廷上战场的希望,为了做好第二次称重前的“准备”工作,李茂廷偷偷捡起了地上的半块砖,挂在了后腰上,于是在第二次称重的时候,李茂廷的体重长了1斤。

    “你刚刚不是说你99斤吗?这次100斤还高高的。”

    “您看这是什么?”说着,李茂廷把藏在后腰的半块砖掏了出来,扔在了地上,体重马上又降到了99斤。“我不怕死,只要您能让我当兵上战场,我什么都能干。”负责人被李茂廷的决心所感动,破例让这个年仅17岁,体检“不合格”的兵,踏上了朝鲜战场。

    战火点燃必胜信心

    入侵朝鲜的美军十分嚣张,飞机经常到中朝接壤的地方轰炸。还没登上朝鲜战场,志愿军必胜的信心就已经被点燃了。

    踏上朝鲜战场的第一站就是中和,经过3天的修整、人员调配,李茂廷就被分配到了后勤连队,负责战斗部队弹药的供应、运输。“虽然说是后勤连队,但是也是半个前沿部队。”据老人介绍,正常情况下,他们部队也分为两个组,一部分人上前线运送弹药给养,一部分在住所休整,执行“轮番”参战制。也由于他们工作的特殊性,很多时候都是刚刚把弹药送到战壕,战斗就打响了,他们也顺势加入了战斗之中。

    忘不了的 “大决战”

    李茂廷入朝的第二年,就赶上了一次“大决战”,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协同作战,朝鲜人民军设伏在西线,志愿军布阵在中线和东线。据老人说,那场战斗决战时间设定为3小时,即晚上9点到12点。

    “当时,战场上下了死命令,所有炮手必须在一个小时之内发射13万发炮弹,只许胜、不许败。”据老人回忆,为了激发战士们必胜的信心,当晚决战的口令就是“胜利”。就像中国人民志愿军这支正义之师所渴望的那样,这场战斗最终以美方联军提出停战而结束。

    “晚上9点,战斗打响,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成百上千门大炮一同射向敌方阵地,接连不断的炮火把夜晚的天空都染红了。”那场战斗中,李茂廷所在的后勤连队有120多人,三个排,装备四辆运载汽车。他被分到了一排一班,负责扛运重机枪子弹,上一线战场。据老人回忆,根据部队要求,每把重机枪至少要配备子弹300发,每一箱子弹仅够两挺重机枪使用。“在那场战斗中,美军出动飞机2400多架次,在运送弹药的过程中,感觉飞机就在头顶,耳边都是飞机呼啸的声音。”

    头上的飞机一直飞着,地上的弹药供应一刻也没停过,李茂廷和战友们一直在战壕和运输车之间穿梭。就在李茂廷再次扛起弹箱,跑向高地战壕时,就听见飞机呼啸的声音越来越大,感觉马上就要飞到他们眼前,李茂廷和战友们迅速隐蔽到汽车的后侧方,刚趴到地上,只听不远处“轰”的一声炸响,李茂廷就昏死了过去。

    你回来了,咱们排还剩13个

    “醒了,这人活过来了!”

    病床上的李茂廷缓缓地睁开了双眼,周边都是穿着白大褂的医护人员。

    “这是哪儿?我什么时候来的这儿?”李茂廷问道。

    “这里是志愿军坎洞医院,你昨天晚上就来了。”医护人员说着,就把一块弹片递到了他的手里,“这是从你身体里取出来的,送给你留个纪念吧。”李茂廷没有留下那一枚弹片,却在大腿内侧留下了一枚一辈子铭记的“勋章”。

    “弹片虽然钻进了右腿,但却没伤到骨头。十几天以后,我就出院归队了。但从那以后,我就发现,我的听力越来越差了。”老人说道。

    在医院的帮助下,李茂廷很快就和部队取得了联系,并迅速赶往连队报到。他刚踏进连队大院,就发现多了很多陌生的面孔,正在疑惑的他刚巧碰到了副排长。

    “李子,你可回来了!”副排长看到伤愈的李茂廷一下子就哭出来了。

    “副排长,咱们排怎么来了这么多新人?”李茂廷问副排长。

    “李子,你不知道,你回来了,咱们排还剩13个人,你不回来,咱们就剩12个人了……”说着,副排长早已哭成一个泪人。就是这20天的时间,几十个亲密无间、朝夕相处的战友就都牺牲了。

    战场上,没有给悲伤留出太多的时间,伤愈的李茂廷又迅速转入新连队,马上投入到下一场战斗中。

    1957年,李茂廷随着大部队回到了国内,踏上国土的那一刻,他的心里激动万分。随后因为家庭原因,他选择复员回乡。受他的影响,他的两个儿子也都在长大后走上了参军卫国的道路。

    记者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人民不惹事也不怕事,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腿肚子不会抖,腰杆子不会弯,中华民族是吓不倒、压不垮的。”

    受战争影响,老人听力受损严重,记者需要在他耳边高声提问,老人才能听清记者的问题。交谈中老人思路清晰,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怕死”。

    就在记者采访李茂廷老人的前几天,老人收到了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下发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老人将这枚纪念章视如珍宝,一直挂在胸前,不舍得摘下。

    和平不是乞求来的,真理永远在炮火的射程里。我们现在所享受的和平正是靠着像李茂廷这样的老一辈不畏牺牲、英勇杀敌,用血和泪换来的,他们以战止战、以武止戈,用胜利赢得和平、赢得尊重。

    文并摄/记者 王武强